关于王羲之书法的小故事,大家应该或多或少都曾听说过一些,比如临池啊、潜心苦学墨当饭啊等等,其中就有一则羲之换鹅的故事。讲的是王羲之生平酷爱吃鹅肉,拿书法去换鹅的故事。
说到这鹅肉啊,那是可比鸭肉好吃得要多,蒸熟的鹅肉与鸭肉相似,但却比鸭肉细腻美味。世间闻名北京烤鸭,其实比之烧鹅,那还真没法比的。
扯远了,话说回羲之换鹅的故事。李白有诗言“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诗仙李白笔下的诗句让 "书成换白鹅" 的典故流传千年,让世人误让羲之换鹅帖认为是了《黄庭经》。
其实不然,直到上世纪末,哈佛汉和图书馆整理馆藏时,这卷附有褚遂良题跋的小楷才揭开真相。褚遂良在贞观十五年的题跋中明言:"右道德经乃晋王羲之遗山阴刘道士书,道士以鹅群献右军者是也。"
至此方知羲之换鹅帖并非是《黄庭经》而是小楷《道德经》,褚遂良这位唐太宗的 "鉴书官" 一生鉴真辨伪从未失手,其记载与《晋书》"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 的记录完美呼应。作为五斗米道的虔诚信徒,王羲之抄写《道德经》本是修行常态,那卷随手赠与道士的经卷,竟成了佐证典故的最有力物证。
此作它自山阴道观的鹅群旁启程,历经宋齐梁陈的战火洗礼,最终栖身唐太宗的秘府,那时候,褚遂良在皇宫内院见到了它的真容,还留下了一段特别重要的题跋,成了后人考证的关键线索。不过不知道是在这一时期还是知道的收藏之中,此作原件遗留在了历史的记录之中,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是唐代的拓本。
就算是拓本,在没有原迹的对比下,拓本就能了唯一接近于真迹的代表了,其珍贵程度自然和真迹相似了。之后被南宋皇宫、贾似道、梁清标这些收藏大家一代代传下去。到了清朝,它又进了皇家内府,亲眼见证了封建王朝最后的繁华光景。
可命运的转折点出在清末。清朝没了,溥仪把它带出皇宫,还当成 “礼物” 送给了日本的收藏家。就这么着,这件国宝漂洋过海,去了异国他乡。二战结束后,那个日本收藏家把它 “捐” 给了哈佛大学。直到现在,它还没能回到自己的故土。专家们说起这事儿都特别痛心,说:“这样的国宝流落在外,造成的损失根本没法算。”
北宋的米芾曾说:"羲之书中,小楷最为法备,极为妍美。" 的确,王羲之的小楷,笔画精微,体势娇小,内在布局紧结而疏空。这种对笔法的精确把握,使得他的字不仅美观,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这卷作品,纵 29 厘米,横逾 7 米,洋洋洒洒 5000 余字,比起北碑那种带着凿刻痕迹的生涩,还有唐楷如同法度般的严谨,它更像会稽山间流淌的清泉,把隶书的古朴雅致和楷书的端正秀美揉在了一起,恰到好处。
看它的笔法,起笔时像白鹅弯着脖子轻轻点过水面,藏起锋芒的地方浑然天成;运笔时,中锋行笔如同小船划过峡谷,提笔按笔之间,藏着千钧之力;收笔时又像仙鹤的羽毛掠过天空,留下的余韵悠悠不散。这般灵动鲜活,彻底打破了人们对楷书 “呆板僵硬” 的固有印象。
王羲之在这卷作品里,把钟繇、卫夫人那种扁方形的字体结构,改成了端正平和的样子。笔画的起收完全去掉了隶书的影子,既保留着古老的气韵,又多了几分娇妍的美感。
对于今天学书法的我们,如若能临摹通透此作,不仅能习得端庄精致的结构,更能纠正小楷 "状如算子" 的弊病,为日后研习行草打下坚实基础。
声明: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往期好文】点击下方蓝色标题跳转内容详细页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