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谊篆书大系》
首发
经典重现 篆籀集成
历经十年
艺术著作
重磅首发
著名书法家,一代篆书大家王友谊先生,以一生深厚的篆书积淀,倾力铸就《王友谊篆书大系》。这部艺术巨著,是他一生的辉煌成就,他秉持着对艺术的坚守,对篆书的深入研究,从甲骨文、商周金文到秦汉小篆,再到清代篆书的书风探索,成就王友谊时代的篆书世界。五彩斑斓、炫目多彩,使得这一古老书风在这个时代熠熠发光。本书以国学巨著、佛学经典、诗词楹联等为基,彰显王友谊篆书的“正大气象”,十万余字、九万二千七百二十七个篆字是他一生钻研篆书的成就,一定会在这个时代留下浓重的一笔。
——贺进
《王友谊篆书大系》视频详情
既得新变 又合六书
——读《王友谊篆书大系》
代小序
刘正成/文
书法古称“六艺”,而非游戏,当代书坛在探索发展领域有一种倾向,即把书法游戏化,把书法之技艺理解为游戏。这并非艺术的俗中之雅,而是雅中之俗了。
今以篆论之,近世有三大变化,第一变在二百年前之邓石如以羊毫变李阳冰之刻石书,得篆书之雅逸。第二变在一百年前之吴昌硕以大篆之奇诡变化破秦小篆之程式化、规范化,得又一种雅逸。再一百年后又有一变,即以简牍、甲骨文之篆法解构吴昌硕西周之篆,再得一种雅逸。此一潮流起于罗振玉、董作宾、黄宾虹诸老。继踵当代者则有王友谊、鲍贤伦辈,王氏以甲骨文法破大小篆之界限,鲍氏则以秦简法破篆隶之界限,均得另一种雅逸。演成近代篆书之第三变。近日王友谊先生之《王友谊篆书大系》即将问世,嘱余序之便有此想。
廿年前某论书法审美三大追求:一、喜新厌旧;二、难能可贵;三、曲高和寡。以篆书论,“新”即是书体有变,“难”即在暗合六书,“高”即在迥出侪辈。友谊先生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戮力为书,即专攻篆书,一以贯之,以六书为纲,但凡甲骨、金文、简牍、刻石融汇周秦汉三代文字。不仅以巨量作品书三代之文献经典,又书《平谷赋》之今世乡土文字,与当代以游戏作篆之风大相径庭。堪称欲变而知便者也,可不宝诸。
庚子初夏避疫英伦急就。是为小序。正成
书籍简介
《王友谊篆书大系》共四函,26本
开本:22cm×32cm
书者:王友谊
责任编辑:郭玉同
出版发行:广陵书社
函一:《尚书》
函二:《周易》
函三:金刚经、道德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说文解字五百四十部首
函四:甲骨文集联、大篆唐诗集联、弘一法师集佛教联、临吴昌硕对联、小篆集联、草稿 曾国藩《挺经十八法》、草稿 《论语》精粹选读、草稿 孝经、平谷赋
书籍推介语
王友谊以甲骨文法破大小篆之界限,得另一种雅逸,演成近代篆书之第三变。
王友谊不仅以巨量作品书三代之文献经典,又书《平谷赋》之今世乡土文字,与当代以游戏作篆之风大相径庭,堪称欲变而知者也!
——刘正成
王友谊身患严重疾病,肝肾功能多次报警,可是他手中的那支笔始终在“篆”,从来也不曾停歇过。仅《四书》一套作品一写就是四五年,像《王友谊篆书大系》这般巨著,别说一个体弱多病的人,即使是健壮的年轻人也难负其重。在我看来,只有“神仙”才能完成这惊人之举。
王友谊以篆书形式书写中国传统经典文献的意义,首先与当前浮躁书风可谓逆风而行,时风之下的清醒者必传世。所以他的《王友谊篆书大系》很可能是书法史中的一个事件。
——胡抗美
《王友谊篆书大系》各种形式的作品数量之多,形制之盛,在当今书坛很难找到与之相近者,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其中古怪疑难文字之多,这是何等的难事?我作为也写篆书的作者,只有“赞叹”二字!
王友谊的篆书展现的是他对“正大气象”的一种阐释,这也是其篆书作品的主流部分。在此基础上,他也参入东周列国精巧的式样,成为其篆书作品的支流。这些不同篆书作品面貌传达出的各种意味,相信大家在品读《王友谊篆书大系》后会有深刻理解。
——邹涛
装帧特色:
全书采用线装宣纸精装,蓝色布面封面,手工穿线装订成册,侧面标注分册信息,最传统的书籍装订更加凸显文化内涵!
《王友谊篆书大系》后记
王友谊 /文
《王友谊篆书大系》以书写国学经典为主,历经十年,苦心孤诣。
这是我继大篆书写《四书》之后,又一套成体系的篆书书法作品,秉持对文字敬畏,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秦系书风正大气象,展示全国篆书多元景象,助推书法文化繁荣发展。
大系包括《尚书》《周易》《金刚经》《道德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说文解字〉五百四十部首》,以及篆书对联五种:《甲骨文集联》《大篆唐诗集联》《弘一法师及佛教联》《临吴昌硕对联》《小篆集联》,和《曾国藩〈挺经十八法〉》《论语》《孝经》《平古赋》十三分集,近十万字(大篆九万二千七百二十七字)。为什么要书写这些内容呢?这些内容都是国学经典,国学经典需要弘扬,尤其是《周易》《尚书》在文辞上诘屈聱牙,那就需要先读懂意思,才能更好地理解内涵,进而才能弘扬其精神。经典的内容应该以金文呈现出来,且给历史留下一份资料。前人没写过,当代书家也没有写过,那么我写就会带有强烈的责任感。
自从秦代小篆这一书体逐渐形成书法的主流之后,先秦大篆体系逐渐被小篆所取代。历经多年,大篆一直处于边缘的书体所存在,元代赵孟頫书写的《千字文》还算是大篆的体系,从元代之后到清代乾嘉时期,鲜有人书写大篆这一书体,清代乾嘉时期之后,书写大篆的书家才越来越多。但是用大篆书写较为长篇的名作也是极少的。清代晚期的吴大澂与李准曾以大篆书写《大学》《论语》和《中庸》。吴大澂是以小篆为主体,以小篆代替大篆来书写,而李准则是师法吴大澂,也是以小篆为主体。
从当代书坛来看,书写大篆的作者基数虽然很多,但是真正表现性较强的作者却微乎其微。从全国书法展来看,基本上都是小篆的面貌,大篆的作品比例不高,整体水平也不是很高。基于目前的这种现状,也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大篆的丰富性及“正大气象”,我用了十年的时间用大篆书写了以国学经典为主的长篇内容。从大篆的发展脉络来看,应该说是开创了大篆书写长篇名作的先河,真正用大篆来表现国学经典与家国情怀。
在书写的过程中,我始终铭记老师欧阳中石先生的话:篆书不能出硬伤。硬伤即错字,篆书很容易写错字,尤其是大篆,因为大篆文字很少,只有接近两万个,没有前人现成的版本可以作为参照,加之历朝历代文字的变革,使大篆文字的准确性极难把握。为保证用字的准确性与字法的严整性,我严格推敲,反复考证,工作量和难度大大增加。因此,整个过程不是简单的“书写”,而是名副其实的“创作”。
我自书写《四书》时就注重收集资料,积累了清至民国及当代的大量史料典籍,为大系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积的部分资料有:《甲骨文文献集成》46册,《金文文献集成》46册,《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14册。《甲骨文诂林》四册,《金文诂林》《说文解字诂林》八册,《殷周金文集成》十八册,《殷周金文集成释文增补版》八册,《殷周金文集成释文》六册,《张政烺批注〈两周金文词辞大系考释〉》《中日欧美澳纽所见所拓所摹摩金文汇编》九册,《三代吉金丛书初编》九册,《近出殷周金文集录》八册,《商代金文全编》四册,《齐系金文集成》四册,《商代、西周、春秋、战国、秦文字字形表》七册,《西周金文字编》二册,《甲骨文合集》十三册,清顺治辛丑版《甲骨文字源流简释》,清嘉庆丁巳版《重定篆字汇》五册,清光绪九年版《十经文字通正书》二册,民国二十三年版《说文古籀补》八册,民国二十四年版《古籀汇编》十四册,《六书略》,民国三十四年版《古籀汇》六册,《贞松堂集古遗文及补三篇》十九册,民国二十二年版《甲骨学文字编》二册,民国二十五年版《金文历朔疏证》二册,民国二十三年版《金文氏族谱》二册,民国二十一年版《金文续编》二册,民国二十三年版《甲骨学商史编》二册,民国二十一年版《古今正俗字诂》,民国十三年版《中国文字学》《说文解字研究法》,光绪二十一年版《石鼓文释文》,民国二十五年版《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二册,光绪五年版《经字异同》四十八卷,清嘉庆御览之宝《集篆古文韵海》五册,光绪版《说文引经考》二册,日本版《说文字原引》,民国版《增广钟鼎篆韵》四册,民国二十三年版《今字解剖》二册,清光绪版《说文假借义证》二十八册,康熙五十九年版《偏类六书通》七册,乾隆版《小篆四书六经》十册,民国九年版《簋室殷契类纂》四册,光绪三十四年版《陶斋吉金录》八册。清嘉庆七年版《各经传记小学》七册。清代版《说文解字重文提要》,光绪乙酉年版《汗简》三册,光绪二十年版《秦汉金文录》五册。光绪二十一年版《攗古录金文》九册(中国书店藏本),《古文谱系疏证四册,郭沫若编一九三四年版《西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八册,《金文总集》十册,《董作宾全集》十二册,《古文字类编》二册,《金文大字典》三册,《新金文编》三册。《古文字诂林》十二册,《楚系金文汇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书》二册,《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册,《汉语大字典》八册,《商周金文摹释总集》八册。《楚帛书诂林》《古篆释源》《古文字考释提要总览》二册,《先秦货币文字编》《古文字考释通假关系研究》《甲骨文字释林》《历代陶文研究资料选刊》三册,《文字蒙求》《汉字形义考源》《汉字文字学》《增广通假字荃》《简帛研究》六册,《里耶秦简校诂》《战国竹书研究》《说文月刊》十册,《商周青铜铭文及图像集成》三十五册,《殷墟甲骨刻辞类纂》三册,《台北“故宫”文物月刊》二百七十册,《篆书字形大字典》《订正六书通》《金石字汇》,段玉裁版《说文解字注》《吴昌硕书法全集》十二册等等即是我常用常读之资料。
大篆字的准确性关键在于文字的使用。我总结用大篆书写国学经典,在用字借字方面秉持以下几条原则:一、以两周金文、秦人石鼓已有文字及篆法笔法为首选。二、大篆资料不足,则上觅商周甲骨、下取战国古文,而以大篆笔意成之。三,以上两项资料仍然缺少的文字,可采其时已经通行的假借之法,或以说文小篆进行偏旁部首移位,辨其结构和笔法,使其转换成与大篆风格相统一的篆字。四、说文亦无或少量,无假借字可用者,再采用偏旁部首配置之法作为不得已而为之的补充手法。五、同字异体、一字多形者,可用以变换其行款章法。吴大澂,李准以大篆录写《论语》《大学》《中庸》至今已百年上下。今天我们得之的大篆资料,已远比吴、李所见丰富许多。以笔者三十余载的篆书实践与感悟,自信可以兼采商、周、秦、汉,以求各家之长,运用到篆书大系的录写之中。
比如录写《尚书》时,我用金文资料来解决文字问题以甲骨文、金文、石鼓文为主体,从风格上以《毛公鼎》来糅和《颂鼎》,体现工整、沉实与飘逸的特点,最终体现出统一的面貌。书写《周易》时,我则采取《墙盘》的工稳、清和、典雅、静穆的风格,同时融合《虢季子白盘》整肃的气韵。书写的《道德经》是以吴昌硕《石鼓文》与西周晚期的金文相融合形成的风格。《金刚经》则是吸收西周早期的较为典雅的《秦公簋》《秦公鎛》的风格进行表现。《千字文》是以西周金文中厚重、飘逸的表现为主,也融合了大篆书体的“汉简”的特点进行了综合表现。《平谷赋》以《散氏盘》为主体融合汉简、楚帛书及西周中早期的金文。《百家姓》是小篆的面貌,而我所书写的小篆并不是唐之后的小篆风格,而是借鉴秦汉金文的风格进行创作的。
在我书写的这些作品中,无论哪种风格,我最强调的还是线条的质感表现,线的质量是第一位的,在结构的表现上崇尚“中和”,减少奇怪的结构表现。在章法处理上,我利用的是中轴线去书写,整齐划一且带有节奏感。
在书写经典的过程中,也会同时发现古人造字的方法、文字的演绎等丰富变化,书写经典也是学习过程,在书写中了解文字的知识,也了解中华文化的渊博底蕴。
潜心研究四十年,大篆情缘四十载,尤其近十年来,用篆书书写国学经典,我深感责任重大、时间紧迫。虽病痛缠身,但甘之若饴。此套书的出版,既是我多年来对篆书艺术追求的成果,也是我向中国书坛的一次深情告白!
本套大系创作及出书过程得到平谷区委书记王成国及韩维泉、岳志军、宋瑞庭、熊伟、王加中等先生的大力支持。《尚书》题跋者:陈振濂、李有来、江宁、陈大中、汪永江、沈乐平、张锡庚、乐泉、洪厚甜、许雄志、刘一闻、刘正成、胡抗美、黄惇,《周易》题跋者:张旭光、杨涛、管峻、张建会、吴震启、王学岭、陈海良、白锐、曾翔、陈忠康、张公者、邹涛。《道德经》题跋者:马云、刘建丰。《三字经》题跋者:贺进、徐海。《金刚经》题跋者:齐作声、李晓军等人的鼎力相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对关心支持本书,为本书做出努力和贡献的张春芬、胡小飞、孙浩等所有朋友,一并致谢!
为便于读者识别文字,特据作品中文字作释文,释文部分仅作识字用。由于佐证资料的限制、字法的多语境等原因,本人能力有限,书中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方家指正!
庚子年(二零二零)7月
王友谊
书籍赏析
函一《尚书》
内页图片赏析
函二《周易》
内页图片赏析
函三:金刚经、道德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说文解字五百四十首
内页图片赏析
函四:甲骨文集联、大篆唐诗集联、弘一法师集佛教联、临吴昌硕对联、小篆集联、草稿 曾国藩《挺经十八法》、草稿 《论语》精粹选读、草稿 孝经、平谷赋
内页图片赏析
定 价:13800
首发价:12000
首发活动
前15名购买者赠送王友谊先生生前常用印章印花一张!随机赠送!
王友谊
1949.6.2—2021.6.13
北京平谷县南独乐河镇峰台村人,自号契文斋主、古砚楼主人。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书法本科,师欧阳中石先生。作品在第四、五、七届全国书法展、第四届中青展中获奖,2005年中国美术馆名家邀请展入展,担任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评委,获第四届兰亭奖艺术奖。出版有《大篆基础入门》《联语书法篆书卷》《篆书基础教程》《篆书实用章法》《篆书字帖》《当代书法家精品展?王友谊卷》《王友谊书法作品精选》《四书?王友谊大篆写本》《说文解字叙?王友谊篆书写本》《契文斋藏印》等。生前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篆书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北京平谷区书法家协会主席,平谷区政协常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