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约:5954字
阅读时间约:8 分钟
本文章节:
01、警惕这些迹象,很可能是精神心理障碍的前兆
02、她虽然有所好转,但还存在这2个隐患
03、了解AI的局限性,才能在社会脱颖而出
父亲的巴掌,母亲的下跪,忍不住撞墙的冲动……上周,小妤用一万多字的自述,撕开了过去的伤疤。
其实,她的故事不是孤例,而是无数遭受过大量叠加性心理创伤的孩子的缩影。
小妤是我们公众号的读者,在我的邀请下,她慷慨地写下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包括原生家庭的情况、校园生活等等。
有些网友看到小妤的文章后,忍不住夸小妤的文采好。其实,小妤最打动人的是她的真诚,把自己曾经的挣扎、纠结和撕裂感,都摊在我们面前。
这份勇气,本身就值得敬佩!
小妤一度出现了很多精神心理问题,沉迷手机、轻度自残,还有着明显焦虑、抑郁的负性情绪,甚至还无法上学了。
但是,她最后凭着自己的努力,尤其是经过不断的心态调整,她还是顺利参加了高考,目前正在准备上大学。
可以说,小妤的经历也是非常励志的,给很多存在厌学或休学问题的青少年带来了希望。
今天这篇文章,我将从AI时代以及精准心理学高效知识的全新视角,对小妤的心理问题进行深入、专业的分析。
01、警惕这些迹象,很可能是精神心理障碍的前兆
小妤从未到主流精神科就诊过,也并未被诊断为精神心理障碍,更加没有服用过相关精神科药物。
但她其实早就亮起了精神心理障碍的“警示灯”:
她有非常明显的学习障碍。她做作业拖延、厌学,初中短暂休学,高中有2年没去上学,这都是学习障碍的常见表现。
她甚至达到了“校园恐惧症”的程度,有时想到上学会出现濒死感,感觉呼吸不了,需要慢慢调整才能恢复呼吸。这其实属于轻度的惊恐发作。
从这个角度来说,她回避上学其实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要是心理根源未解决,她还强行上学的话,很可能会反复惊恐发作,情况会更加糟糕。
她有一定的社交恐惧症,高中不上学就待在家里,不愿见人,几乎处于“封闭状态”。
她有网络成瘾,尤其是手机成瘾,爱刷小视频,一度一停下就会出现手抖、焦虑、抑郁等反应,这是明显的戒断综合征。
她还有轻微的自残症状,虽然还未发展得极其严重,但这也透露出她内心的抑郁、焦虑已经积累了很多了。这其实都是精神心理障碍的前兆。
如果她去主流精神科就诊,很可能会被诊断抑郁障碍/焦虑障碍早期。
还有,小妤曾与父母发生过冲突,比如母亲要求她去洗澡的时候,她不愿意去。母亲对着她生拉硬拽,小妤非常生气,疯狂撞墙、咬舌头。
她对母亲感到非常愤怒,甚至曾在某一瞬间共情“弑母案”的凶手。
这其实是她大量叠加性心理创伤被激活后的激越行为,但在国内大部分主流精神科大夫眼里,这是易激惹,是轻躁狂/躁狂发作。
再加上,小妤在情绪状态好的时候,对自己的期待值会直接拉满,这也有点像典型的轻躁狂/躁狂发作。
如果国内外主流精神科对小妤问诊时,了解到上面的情况,不排除会把诊断改为双相障碍。在临床中,这属于重性精神障碍。
此图为AI生成
可能有的网友会觉得,既然她病得不轻,怎么一直不去看病啊?
其实,从某个角度来说,小妤没进国内外主流精神科的门,有可能是一种“幸运”。如果她被贴上“重性精神障碍”的标签,她与父母的心理压力都会大大增加。
而且,国内外主流精神科其实不是万能的。
所谓的抑郁症、双相障碍等都属于症状学诊断,也就是说大夫只通过症状来下诊断,但并不了解真正的病因。
既然国内外主流精神科不知道具体病因,所使用的治疗手段自然“治标不治本”,能缓解症状就很不错了。要是还能实现临床治愈,那就算得上很牛了。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患者多次就医,但几乎每次都达不到期待效果的话,反而很容易遭受二次心理伤害,导致病情加重。
而且话说回来,虽然小妤沉迷手机,出现了手机成瘾,但在一定程度上,手机也救了她。
如果仔细看过小妤的自述文章,就不难发现,她其实从小到大遭受了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尤其是来自原生家庭的。
她的内心是长期痛苦、压抑的,在现实世界中几乎找不到能满足情感诉求的人。如果没有手机令她暂时逃避一下现实,舒缓一下压力,她早就情绪崩溃了。
所以,父母如果发现孩子沉迷手机,先不要如临大敌,简单粗暴地阻止。对于孩子来说,那台手机很有可能是压抑现实里唯一能抓住的“氧气瓶”。
而且,小妤不需要过于担心“手机成瘾”能不能戒得掉。成瘾的背后其实是心理创伤。如果能修复主要的心理创伤,她沉迷手机的问题就能大大缓解。
而且,如今她对于手机的沉迷已经没有以前那么严重了。这说明她的部分心理创伤得到了一定的疗愈。
这跟她一直积极地学习精准心理学的高效知识,不断提高自我觉察能力、认知维度有关,当然也跟她父母的改变有关。
02、她虽然有所好转,但还存在这2个隐患
从精准心理学临床实践的专业角度来看,小妤其实是精准心理学“二级预防”体系的精准群体。她的经历,印证了“二级预防”的重要性!
精准心理学的二级预防,也称为“三早”预防,也就是早发现、早重视、早干预。
简单来说就是:
如果在精神心理障碍刚露出苗头时就及时识别,赶紧用真正科学、高效的方法进行精准心理干预,往往能够快速解决问题,大大降低时间成本与经济成本。
如果小妤父母在女儿刚出现问题就有这个意识,并且能找对方向和方法,小妤的问题早就从根源上解决了。
可惜,小妤父母没能实现这种认知维度。这其实是很多青少年父母的问题,孩子都出问题了,他们还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
幸好,小妤非常聪慧。她认真阅读我们的文章,不断学习精准心理学的高效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维度。
可以说,她通过这种方式部分地实现了自我疗愈,她比很多成年人都做得好!
此图为AI生成
但是,我必须提醒小妤,她仍然存在一些心理隐患,希望她与家人能够重视。
首先,小妤说,有时她发现自己将父亲看作她的精神支柱,实际上,这其实非常危险。
这让我想起歌手韩红的经历。在韩红6岁那年,她的父亲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夺去了生命,她母亲后来改嫁了。
从那以后,韩红只能跟着奶奶一起生活。奶奶毫不吝啬地给了韩红所有的爱,甚至为了培养韩红唱歌的爱好,拖着年迈的身体打多份工。
所以,韩红对奶奶有着极深厚的情感,她非常依赖奶奶,把奶奶当成自己的精神支柱了。
2005年,韩红的奶奶去世了,韩红备受打击,一度甚至陷入抑郁,3年之久,迟迟走不出来。
精神支柱崩塌,所带来的危害其实类似于信仰崩塌。
如果我们把一个人当成自己的精神支柱,当这个人发生意外,又或者只是正常衰老而逝去的时候,我们就很容易精神崩溃。
更何况,小妤与父亲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她小时候渴望父亲的陪伴,这很可能是母亲对她的教育比较简单粗暴,而父亲显得更温和一些。
可后来,尤其是疫情期间,她的父亲被迫“退休”在家,她跟父亲朝夕相处,反而因为玩手机、熬夜的事情经常发生矛盾。
从那以后,她与父亲的关系实际上若即若离、甚至是相爱相杀。
小妤将父亲当成自己的精神支柱,但父亲又并非她心目中的理想父亲,这很容易导致期望越高、失望越大,从而造成心理创伤。
小妤,我建议你,不要将自己的精神支柱放在一个人的身上,而要找到你的人生意义甚至使命,这对于你的一生非常重要!至于具体的人生方向建议,下文我还会提及。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小妤说她曾接触过精神分析流派,幸好她学习了精准心理学的高效知识后,意识到了精神分析流派带来的负面影响。
毫不客气地说,精神分析流派很容易毒害青少年的精神心理健康!注意,我用的是“毒害”一词!
而且,在AI时代,像精神分析这类低效的知识早就已经烂大街了。
还好小妤及时觉察到这一点,如果她一味认可精神分析流派的话,她与父母的亲子关系将会不断恶化,创伤将不断形成,不断地外归因,越来越偏执。
很多父母因为未掌握真正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造成了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很多精神分析师会将父母的行为解读为“满足自己的控制欲”。
这种解读实际上是错误的,是将父母的行为污名化!
绝大部分父母虽然在无意间对孩子造成了心理创伤,他们有很大的不足,但他们的初心是为了孩子好,而不是什么控制欲。
小妤在自述文章中提到,她曾在某一瞬间共情弑母案的凶手,我猜这背后有部分原因,也是精神分析流派带给她的负面影响。
说到“弑母案”,很多人想起的都是这一起——北大学子吴谢宇弑母案。
吴谢宇的母亲谢天琴对儿子的管教极严。吴谢宇都考上北大了,谢天琴还要每天跟儿子打电话,听儿子事无巨细地说生活和学习的细节。
很多网友说就是因为母亲谢天琴的“控制欲”太强了,吴谢宇极度渴望挣脱控制,才会失去理性地杀死母亲。
这种充满精神分析味道的分析,很容易把吴谢宇塑造成一个无辜的“受害者”,而且“受害者有理”,令人误认为他杀死母亲是迫不得已,是为了保护自己!
实际上,这大错特错!
吴谢宇弑母的行为是严重的人格异常导致的,他有重度的偏执型人格障碍,毫无自我反省意识能力和同理心!这才是罪魁祸首!
希望接触过精神分析流派,经常以“控制欲”、“攻击”等词解释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网友们要有所觉察,别被带偏了,否则很可能也会仇视父母,甚至作出一些极端的行为。
希望小妤能进一步提高自我觉察能力,从精神分析流派的负面影响中真正走出来。
03、了解AI的局限性,才能在社会脱颖而出
对比起同龄人,小妤的求学经历是充满坎坷的。
她上幼儿园的时候,父母都没有智能手机,接收不到老师发的作业,她每天都没法完成作业,第二天带着忐忑的心情去上学,非常缺乏安全感。
在这一点上,希望小妤要理解父母。爸爸妈妈不是故意不买智能手机,而是家庭情况比较困难。
而且,在父母眼中,幼儿园的作业相对不那么重要,对日后的学习成绩没有太直接的影响,所以他们权衡之后作出了取舍。
包括小妤小学时,她虽然有平板电脑,但清晰度不如同学家的。这或许已经是她父母咬咬牙买下来的、他们勉强能买得起的电子产品了。
对于这一点,我建议小妤要抱着感恩之心去理解。
我在罹患脑瘤后,像个新生儿一样,从最基本的吃饭、走路等学起,我就已经感受到这个过程是非常不容易的。
而父母在养育我们过程中,喂我们吃饭、教我们走路,付出了很多心血,这并非理所当然的,我们一定要学会感恩。
另外,小妤说,她在小升初的那个假期放纵地玩了几个月,但有很多同学在提前预习、学习。初中开学后,她才发现自己跟不上同学们了。
其实,这是很多孩子在长假期里忽略的一点——以“放松”为名,黑白颠倒、毫无节制地玩,其实这是一种放纵,是精神上的“暴饮暴食”。
一个学习阶段结束了,我们适当放松,让大脑和心身得到休息,感受愉悦,这是必要的。
但这不代表我们能够放纵动物趋利避害的本能,盲目地追求玩乐和兴奋刺激。这有可能会导致我们再次回到学习状态时,感到难以“启动”,甚至出现学习障碍。
而且,如果从掌握知识点的角度来看,长假期其实特别适合用来预习,提前进行知识预埋。后面正式上课时,往往就能事半功倍,还更容易培养出学习兴趣。
此图为AI生成
不过,小妤非常有毅力,手疼、感冒发烧时还坚持学习。
这里不是鼓励大家在生病时还强撑着学习,但客观来说,如果克服过逆境,并实现了升华的话,的确有助于提升逆商,甚至有可能培养出“大无畏”的精神。
小妤在高考前感到不舒服,一度担心自己会发挥失常,但她又一想:我以前不舒服的时候不也能学习吗?那我还害怕啥?这根本就不是问题!
事实证明,这个困难对她来说确实是小菜一碟。她顺利参加了高考,正常发挥。
要知道,她高中有2年的时间是在家自学的,还有严重的精神心理问题,最后能跨过高考这个坎儿,如果我是她父母,我肯定会为她感到非常骄傲!
现在的她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而且很快就要开启新的人生阶段,她难免还是会对未来感到迷茫。她在自述文章中也提到了未来努力方向的问题。
我一再强调,如今已经进入了AI时代,低效的知识烂大街了,新时代带来了新课题,我们不能再从事简单、重复的工作了,否则很容易被AI所淘汰。
所以,小妤选择大学专业,包括以后步入社会时,一定要注意2点:
第一,学会整合多个学科的知识与思维,也就是要有不断跨学科的意识和能力;
第二,要与人类的情感结合在一起。
因为这2点刚好是AI的“死穴”。
AI看似懂得很多,简直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但其实AI能做的只是简单的知识整合,如果要求它将多个学科的思维整合在一起,它实际上很难做到。
而且,AI不具备像人类一样的情感,这也是它无法克服的缺陷。
只要做到这2点,我们才能够不被AI所取代,并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还建议,小妤无论学什么专业,都要与精准心理学这种高效知识结合在一起。
精准心理学实际上救了她,她从中获益,深知个中好处。从她的自述文章中,我感觉她对这方面也非常感兴趣,比如她提到是否可以考取相关的证书。
精准心理学断崖式领先于现代国内外主流的心理学,是真正高效、科学的知识。
不过,目前精准心理学还没成为一门显学,小妤不必过分执着于考取所谓的心理学证书。
想学习精准心理学的话,可以多关注我们的文章、视频,我告诉一个捷径,可以与我们的“精准AI”对话,大大加快掌握精准心理学高效知识的过程。
“精准AI”是在我们公众号文章的基础上生成的大模型精准心理学智能体,掌握了大量精准心理学的高效知识。
我无法每天24小时在线,但“精准AI”可以。跟它对话,就相当于跟一个“低配版”的我对话,能不断提升认知维度,看清精神心理领域的“第一性原理”。
而且,为了回馈小妤这份难能可贵的信任与自救的勇气,我们决定:赠送她晴日知识课堂的“终生高级会员”!
只要她愿意,她随时可以在这个精准心理学高效知识的课堂里畅通无阻,不断学习。
希望她握着这把精准心理学的“钥匙”, 继续解锁更高的认知维度,不断修复那些深藏的心理创伤!
小妤虽然一直“追更”我们的文章,但她其实不是晴日知识课堂的会员。当然,这一点完全可以理解,她还是个学生,没有经济收入。
但这完全不妨碍她很好地掌握了精准心理学高效知识,她甚至在别的网络平台翻出了我们很久以前发布的文章,如获至宝。
只要有一颗积极好学、谦卑开放的心,很多困难都可以克服。拿着烂牌,也能打出王炸!
在这一点上,小妤比很多自以为是、傲慢自大、明明拿着一手好资源但打得稀巴烂的所谓大人好得多得多!
我自己也在不断学习、提升,小妤成为终生高级会员后,我们可以共同成长,一起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实现认知维度上的提升。
而且,小妤还有一些心理创伤并未被修复,希望她能在继续学习精准心理学高效知识的过程中,对这些创伤有进一步的觉察。
随着她不断长大,掌握更多的人生主动权和选择权时,希望她能真正修复以往遭受的叠加性心理创伤,成为一名非常优秀的人,实现人生价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