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深圳图书馆对长时间离开座位未归还读者发出“罚单”的微博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议。实际上,深圳图书馆的“罚单”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罚款,而是针对占座行为推出的座位管理温馨提示。多个媒体账号转发报道,称赞深圳图书馆此举有效治理了占座乱象,提升了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
一张印有离席时间的提示便签,意外掀起公众对公共文化空间治理模式的探讨。网友“暨大学姐不吃香菜”发帖称,7月22日她在深圳图书馆自习时短暂离座,返回后发现工作人员在其座位上放置了两张提示条:“亲爱的读者,您于14时43分离开座位,若您未在30/60分钟内回来,此座位将释放给其他读者使用。”相较于传统粗放式管理,深圳图书馆采用动态监测与即时提醒相结合的方式,既维护了公共资源的公平分配,又避免了简单粗暴的强制清场。而深圳市民读者展现出的高度配合与积极反馈,恰似一面明镜,映照出这座城市深厚的文明底蕴与公民素养。
图书馆座位资源供需矛盾绝非个例。一本书、一只保温杯,便可宣示一张桌子半日的主权,由此引发的公众不满在社交平台屡见不鲜。在相关微博的评论区里,网友纷纷点赞深圳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负责,也对深圳图书馆的座位管理创新举动表示了认可和支持,呼吁全国范围内推广此类管理办法。更有读者根据自身的观察,提议增设“占座物品回收桌”,超时物品统一放置便于认领,兼顾效率与人性化。
从更深层次看,这一张“罚单”,体现了现代图书馆在管理上的新尝试,也折射出当前社会对于公共文化建设的新期待。资料显示,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图书馆也设置了座位时间限制原则,但相较之下,深圳图书馆采取的是工作人员主动放置纸条提醒,以柔性表达和文明倡导,让规则的执行充满温度,在维护公共利益时也保留个体尊严。离座的时间限制上也进行了用餐和非用餐时段的区分,既避免了“一刀切”的机械管理,又通过设置合理的时间阈值,在个人需求与公共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
在深圳这座“爱阅之城”,图书馆门前清晨排起的长队、书吧里络绎不绝的身影,印证着市民对优质文化生活的强烈渴望。因此,如何有效管理资源、优化市民服务成为诸多公共文化服务空间的共同课题。深圳图书馆的做法正是回应社会对公共服务精细化诉求的积极探索,提供了富有启示的解决方案:除了要注重硬件设施建设外,还需要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和服务理念,用更加灵活开放的态度去接纳和支持其发展,当“管理”变成“共治”,才能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的最大化和社会效益的最佳化。
深圳晚报评论员 陈仪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