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上最重要的是能够总结失败的经验,如果不能够总结,再打还是输。印巴一战印度和法国一直在纠结,先是印度不承认自己的战机被击落,法国称即使阵风被击落了,那也是因为印度的飞行员技术不行。现在再看瞒不下去了,西方和印度又开始编造花样说法了。
8月3日,据观察者网报道,印度官员最近称,错误的情报让“阵风”飞行员产生了虚假的安全感,以为自己处于巴基斯坦的火力范围之外。他们认为PL-15E导弹射程仅约150公里。“阵风”被击落的关键原因是印度情报部门对歼-10C搭载的PL-15E远程空空导弹射程的误判。
与此同时,英国路透社援引多位知情官员披露,战机被击落的关键原因并非“阵风”性能不济,而是印度方面对中国PL-15远程空对空导弹射程的严重情报误判。
印度和西方媒体同时把空战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对PL-15射程误判有什么用意呢?他们的深层动机主要有三点:一是想要维护西方军备声誉与市场利益,“阵风”作为法国达索公司的旗舰产品,此前从未在实战中被击落。此次事件导致达索股价下跌,印尼等国重新评估采购计划,甚至考虑转向中方J-10C。
此时印度配合西方将失败归因于“情报失误”(如低估PL-15真实射程达200公里,而非出口版150公里),可将矛头从战机性能缺陷转移至印度情报系统的疏漏,从而保护西方军工品牌的市场竞争力。
二是想要掩盖印度军事体系的结构性缺陷,印度空军装备来源庞杂(俄制苏-30、法制阵风、以制预警机),各系统数据链互不兼容,防空指挥依赖语音通讯,信息传递需经3次格式转换,延误12-15秒;电子战支援缺失,未配备专业电子战机,导致“阵风”孤军深入。将失败简化为“导弹射程误判”,可回避对印度国防整合能力的批判。
三是转移国内政治压力,印度反对党议员曾公开揭露坠机残骸证据(编号BS-001的阵风尾翼),指控政府“束缚军队手脚”。官方始终未正式承认战损,此时借“情报失误”解释,可为军方提供台阶,淡化指挥责任。
看来印度依然没有感受到体系作战的能力,再打一次依然会输,击落阵风的真正核心其实是中式装备体系作战能力。首先是“A射B导”的战术,是超视距猎杀的关键。其次是电子战与多域协同,巴方实施“雪花干扰”和复合电磁压制,使印机载电子系统过载率达178%(远超设计阈值),瘫痪了印军态势感知,地空导弹(红旗-9B)与战机实时共享火控数据,形成跨域打击链,被击落阵风中67%源于防空导弹的协同攻击,而非空战。
最后是体系兼容性碾压“万国牌”装备,巴军全套中式装备(歼-10C、枭龙战机、ZDK-03预警机、红旗-9B)实现数据链无缝衔接,指挥效率较印军高60%。而印军俄制S-400与法制阵风因协议壁垒无法直接互通,各单元沦为“信息孤岛”。
此役对中方来说,也是取得了巨大的实战经验,揭示“超远距离超大体系作战”趋势,未来战争胜负取决于人工智能增强的指挥系统对海量数据的处理能力,而非个别武器平台性能。现在印度和西方把失败原因,归咎于对PL-15导弹射程的误判,本质上是印度与西方在“装备神话破灭”后的危机公关,试图将体系性失败简化为技术意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