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景媛恐怕没料到,自己那篇曾顺利通过答辩的硕士论文,会在两年后被网友逐字逐句扒出漏洞。
这位即将入读香港浸会大学的博士生,其《中印生育行为影响家庭暴力的经济学分析》如今成了学术圈的反面教材 —— 论文里把新中国成立年份写成 1049 年,虚构出一部不存在的《离婚法》,还把 0.01% 的家暴发生率算成 “每 1000 人中有 1 位受害者”,相当于把万分之一硬说成千分之一。
更讽刺的是,这篇错漏百出的论文不仅通过了武汉大学的审核,还助她一路拿到保研资格,直到被网友发现大段抄袭湘潭大学学者 2022 年发表的论文《印度反家庭暴力的实践与成效》,连引用格式都懒得规范。
有网友调侃:“这种水平能毕业,我都能申请当博导。”
漏洞论文的 “通关密码”
杨景媛的学术之路堪称顺利得诡异。法院已判决她此前指控同学性骚扰的案件败诉,但就在判决书下达当晚,她还在社交平台炫耀 “保研成功,美美读博”,并放话要继续 “追杀” 被她诬告的肖同学。
而支撑她底气的,正是这条从武大到香港浸会大学的 “学术直通车”—— 网友发现,她在武大的硕士导师郭汝飞,与香港浸会大学接收她的博导是同门师兄弟。
这种 “师门联动” 让普通学生咋舌。要知道,按照湖北省教育厅规定,本科毕业论文需经 3 位同行专家评审,2 位以上认为不合格即判定存在问题,连续出现问题的高校会被通报并缩减招生计划。
但杨景媛的论文不仅通过了校内审核,连校外盲审都轻松过关,有博主忍不住质问评审专家:“你们是眼瞎了吗?”
更值得玩味的是,她的导师名下近 5 年已有 3 篇论文涉嫌抄袭,这让人不得不怀疑:是否存在因顾忌导师连带处罚而放宽审核的情况?
从个体到群体:论文库里的 “三观冲击”
网友的愤怒并未止步于杨景媛个案。随着更多武汉大学的毕业论文被扒出,“杀夫行为宽缓化”“行为免疫系统使男性厌女” 这类标题开始出现在公众视野。
虽然这些论文的具体内容尚未完全公开,但单看标题就足以引发争议 —— 前者与法学界对受虐妇女防卫权的严谨讨论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则涉嫌用伪科学概念合理化性别偏见。
这让人想起大 V 明德先生的爆料:“几年前教育部抽检武大法学院、经济学院硕博论文,结果堪忧,最后全校硕博名额都被缩减了,连理工科也没放过。”
如今看来并非空穴来风。教育部自 2020 年起就要求全面复核 2015-2020 年的学位论文,对学术不端 “零容忍”,2022 年还通报过复旦大学等校的论文作假案例。
但显然,高压政策下仍有空子可钻。相较于理工科论文有数据可验,文史哲等学科的论文因主观性较强,更易成为 “放水” 重灾区。
有网友建议倒查武大近十年相关学科的硕博论文,这一提议得到不少人支持 —— 毕竟,知网等平台提供的全文检索功能,让公众监督有了实现的可能。
学术守门人的集体失察
武汉大学的学术审核问题早有端倪。2024 年 5 月,该校社会学院教授吕德文曾公开吐槽自己指导的博士论文遭遇 “恶意评审”,但网友发现,这篇被指 “不合格” 的论文,至少在选题论证和研究方法上有明确交代,与杨景媛们的错漏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对比暴露出更严重的问题:当真正的学术探讨可能被苛责,而明显的学术不端却能一路绿灯时,高校的审核标准究竟是什么?按照教育部规定,论文查重仅为辅助手段,最终要靠导师和答辩委员会把关,但在武大的案例中,这套机制显然失效了。
目前,香港浸会大学仍未撤回对杨景媛的博士录取通知,武大也未就论文审核问题作出公开回应。只有那位被诬告的肖同学,因两年网暴患上严重创伤后应激障碍,住进了精神病院,他的爷爷更是不堪压力离世。
学术诚信的崩塌从来不是孤立事件。当漏洞论文能成为升学跳板,当严肃研究被猎奇标题取代,受损的不仅是一所大学的声誉,更是整个学术体系的公信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