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
“教育家精神万里行”系列访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黄思光:打造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 夯实一流农业大学建设根基
人民网记者 郝孟佳
“强国必先强农,强教必先强师。”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黄思光在接受人民网专访时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坚持扎根西部大地办学,牢记支撑引领旱区农业发展的战略使命,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着力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筑牢人才根基。
健全长效机制 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
“学校以加强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建设为根本,将教育家精神的学习培育、弘扬践行落实到教师队伍建设的全过程。”黄思光说,学校通过强化教工党支部建设、每周三政治理论学习、理想信念学习教育和红色基地研学等形式,让广大教师树立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锤炼遵规守纪、自律自强的职业操守,以“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抱负教书育人、立德树人。
黄思光表示,学校开展“金牌教师”评选、教师节表彰、教职工荣休仪式等主题鲜明的活动,选树并广泛宣传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无私奉献的师者典范;以学校名师大家为原型改编的话剧《雕虫沧桑》、舞台剧《扎根》成功演出,讲述为我国农业美好未来不懈奋斗的西农故事,成为推动教育家精神落地生根的生动缩影。
黄思光介绍,学校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师德考核办法、失范行为处置等规章制度,推动师德师风建设规范化、常态化;严格执行教师选聘“三谈三审”,对新进教师进行思想政治、品德学风综合审查和把关;将师德师风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人才项目申报等的第一标准;强化部门协同联动,在教师思想政治、师德师风综合审查、师德失范处理、严管厚爱等方面建立联动机制。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将教育家精神深度融入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创新和评价体系改革,将育人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黄思光说,“学校还在科研选题中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勇于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践行教育家精神,让强农报国成为西农教师最鲜亮的底色和特质。”
完善引育机制 全面提升教师能力素养
“学校持续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完善符合学校特点和发展阶段的教师招聘制度,构建新时代人才发展支持体系,在人才引进上下功夫、培育上善作为,促使更多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黄思光说,学校精准引进青年人才,深度剖析学科优势、研究特色、团队建设情况及存在的人才短板,制定学科建设重点方向和师资建设规划,建立“杰出人才-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衔接紧密的人才岗位体系。
黄思光介绍,学校健全青年教师导师机制,为每位新入职教师配备导师,通过示范教学、指导科研、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等方式,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加强团队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支持,鼓励青年教师挑大梁、担重任。
在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方面,黄思光表示,学校坚持强化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培训和导师培训,实施中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优秀青年教师海外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学术休假等制度,形成理论培训强基、实践项目锻炼、海外项目提升的系统化培训体系,支持和保障教师职业发展。
此外,学校还深化校院人事改革,推进校院两级管理,赋予学院三级及以下教师聘任、青年人才引进和预聘制教师选聘等自主权,将“十四五”教师选聘计划一次性下达;对存在师资薄弱等问题的学院实施“一院一策”,支持教师选聘和发展,做强教师队伍。
深化评价改革 激发教师队伍创新活力
黄思光表示,学校以入选教育部教育评价改革试点高校为契机,探索驱动发展新动能,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首要要求,坚持实绩、贡献和质量导向,积极构建评价科学、规范有序的教师评价制度。
一是建立分类评价标准。将教师分为教学为主、教学科研、科研为主和科研推广等4个类型,设置12个职称类别,分系列、类别制定各有侧重的职称评价标准,避免一把尺子量到底。尤其是在科技成果转化难、落地难、推广难的问题上,学校率先设立科研推广型岗位,引导更多教师致力于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二是破除“五唯”评价桎梏。不再将论文的影响因子等作为评价学术水平与创新贡献的直接依据和限制性条件。科技成果转让、国(省)审动植物新品种、制定国家(行业)规程(标准)、撰写关于解决国家战略的研究报告、指导建设市县级乡村振兴示范样板等均作为“菜单式”可选成果条件,教师能够心无旁骛地在专属“赛道”上全力驰骋、深耕细作、铸专琢精。例如,从事白菜新品种选育及高效栽培技术研究的教师,凭借审定(登记)大白菜新品种10个、年辐射推广15万亩的主要成果晋升为推广研究员。
三是突出教育教学业绩。在职称评审工作中,加大教育教学业绩比重,将教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要求,将人才培养效果、课堂教学质量、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等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前置教学质量综合评价,规划教材、教学成果奖等标志性教学业绩可直评高一级职称。
四是锚定实绩导向目标。建立直评、破格及标志性成果等职称评审“绿色通道”,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原始创新和聚焦国家重大需求,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学术评价标准从论文的形式和数量向各类标志性成果的实际内容和贡献转变。
数字化赋能 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水平
“学校大力推进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赋能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黄思光认为,要构建教师发展泛在空间,强化顶层设计,组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专项领导机构,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重点推进人工智能模型本地化部署、校级AI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创新构建“5G+”智慧教育生态系统,建成“5G+智慧林场”“5G+智慧农场”“5G+智慧校园”等系列实践平台,实现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全域贯通。
“要推动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在黄思光看来,要聚焦AI教学能力提升、课堂模式重构、学生综合素养培育三大核心,构建“理念革新—工具落地—课堂深耕”的全链路培训体系,组织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等专项培训,着力提升教师数智教学能力。
此外,黄思光还谈到,要强化教师科研平台支撑。学校以数字化技术促进新农科交叉融合,设计构建了兼容多类型芯片、配备人工智能开发环境与海量数据存储及大规模并行计算能力的高性能计算平台。“西农新算力”大幅提升教学科研效能,近三年在《科学》《细胞》《自然》等期刊发表高水平成果,学校学术影响力持续攀升。
“站在新起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将矢志不渝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以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支撑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和强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黄思光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