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的H20芯片,原本是为中国市场定制的削减版AI芯片,现在却在仓库里积灰,华盛顿商务部走廊的光影交错,但曾经忙碌的办公室里已空无一人,负责出口审批的老专家们已悄然离职。
他们留下的,是一个审批停滞的局面,这不是公开的拒绝,更像一场无声的停摆,而北京方面已不再坐等,而是直接发出技术问询函,将安全审查作为芯片进口的前提,这让主动权发生了转移。
外面世界看到的是醒目的新闻标题:美国对华芯片出口审批陷入瘫痪,英伟达的申请堆积如山,可真正值得玩味的,不是这摊子事有多烂,而是它烂的方式,这不是什么系统崩溃,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集体静默”,一场由“官僚主义拖延”打响的无声战争。
这盘棋上,黄仁勋那款千呼万唤始出来的H20芯片,就是第一枚被摆上桌的棋子,这款芯片,明摆着就是为了绕过美国现有禁令,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制的削减版AI芯片,黄仁勋心里门儿清:没有中国这个大市场,再漂亮的财报也撑不了多久。
这枚寄予厚望的棋子,眼下却被死死地卡在自家流程里,过去一个星期就能跑完的审批,现在拖了一个多月,甚至遥遥无期,芯片在仓库里落灰,订单发不出去,现金流停滞,华尔街的耐心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被消耗。
表面上看,是人手不足,但圈内人都明白,这理由根本站不住脚,哪怕是制裁最严厉那阵子,审批拒绝率都低得可怜,现在政策明明略有松动,理论上审批压力该更小才对,怎么反而会因为“人手不足”而彻底瘫痪?
答案,就在那些空出来的办公桌上,这波离职潮,与其说是个人选择,不如说是一次心照不宣的“换防”,旧的审查体系被有意识地清空,是为即将到来的新规则腾出地方,什么新规则?国会山那边正在吵得火热的《芯片出口国家安全法案》。
一旦这法案落地,未来所有对华出口的芯片,都可能强制绑定更多的安全审查条款,甚至包括追踪和定位功能,所以,现在拖着不批,就是等,等法律的“武器”准备就绪,再把审批闸门打开,到时候放出去的,就不再是单纯的商品,而是带着枷锁的“特洛伊木马”了,这手“战略模糊”玩得很高明:它既不公开撕破脸说“不卖”,避免企业界立即反弹。
又死活不给你个痛快,让整个产业链悬在半空,白宫可以对此保持沉默,把战略目标巧妙地通过商务部的一次“人事变动”来完成,把责任推给一个看不见的行政故障。
当华盛顿忙着玩“程序”的时候,北京并没有在原地干等,中方没有在贸易层面纠缠不休,而是选择换个赛道,直接从技术安全的维度切入,一封封措辞严谨的技术问询函,径直送到了英伟达等公司的邮箱。
中方援引了美国本土人工智能专家公开发布的风险报告,指出H20芯片在架构上存在被军事利用的潜在漏洞,为此,中方要求英伟达提供芯片完整的技术参数、生产流程的追踪记录,甚至是加密模块和后门管控的详细说明。
这一招,着实堪称“釜底抽薪”,它把皮球从“你批不批”的问题,瞬间变成了“你敢不敢交底”的问题,交?芯片的核心机密等于是向竞争对手敞开大门,这在商业上无异于自杀,更何况,一旦交出材料,里面若真有什么猫腻,那不就是留下铁证了吗?不交?那就正中下怀。
中国完全可以名正言顺地表示:“鉴于贵公司无法提供符合我方国家安全标准的技术证明,我们暂缓批准该芯片的进口和通关,”你看,逻辑完美闭环,理由充分,无可指责,主动权,就在这一来一回之间,悄然易手。
过去是卖方市场,美国用技术垄断扼住你的咽喉,现在,中国利用自己庞大的市场和日益完善的审查体系,反过来对技术来源进行严苛的“政审”。
这背后,是中国逐渐挺直的腰杆,华为的昇腾、寒武纪的思元,这些国产AI芯片虽然在峰值性能上或许还不能和顶尖产品比肩,但在绝大多数商业应用场景里,它们已经从“完全不能用”进化到了“基本够用”,并且迭代速度惊人,当替代方案不再是零的时候,依赖性自然大大降低,谈判的筹码也就不一样了。
打个比方,以前方圆百里只有一家餐馆能吃饭,老板爱涨价就涨价,爱让你等就让你等,你除了等别无选择,现在旁边悄悄开了几家快餐店,虽然不如那家餐馆精致,但至少能填饱肚子。
这时候,你还会心甘情愿地在老餐馆门口傻等吗?你甚至会走进那家老店,质问老板:“你这菜到底安不安全?用的什么油?给我看看后厨!”
英伟达眼下被夹在了中间,进退维谷,为了打消中方的顾虑,他们甚至开始考虑对芯片内核进行修改,进一步阉割功能,可这边还没动手,美国国会内部又传来了刺耳的警告声,指责这种行为是“为了商业利益向中国妥协,动摇了国家安全底线”。
你看,这场戏多有意思,美国政府用“审批瘫痪”卡住自己的企业,中国用“安全审查”挡住美国的产品,企业想妥协,两边的政府都不答应,芯片,这块小小的硅片,彻彻底底地沦为了大国博弈场上的杠杆和武器。
而那个扬言要访华的特朗普,此刻更像是个高明的牌手,他看着牌桌上的混乱,并不急于出手,他团队放出审批瘫痪的风声,正好可以用来攻击拜登政府行政无能。
同时,又把“访华”和“解决芯片出口”作为一张未来的牌,预备在某个关键时刻打出来,换取更大的政治利益,比如,用恢复芯片出口,来要求中方在其他领域做出让步。
只可惜,牌桌上的情况,早已悄然生变,信任这东西,一旦碎了,就很难再原样拼回去,当审批流程可以被当作武器,当技术产品随时可能被植入后门,当商业合同抵不过一纸模糊的行政命令时,贸易的根本基础就消失了。
中国企业未来在采购美国高科技产品时,必然会把这种“非商业风险”作为一项高昂的成本计算在内,长此以往,寻求更可靠、更可控的本土供应链,将不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不得不走的必经之路。
华盛顿那些空出来的办公桌,最终会有新人来填补,但那些悄然离开的人带走的,是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对国际贸易规则的默契和信任,新来的人,或许会带着更严苛的法案和更强硬的态度上岗,但他们面对的,将是一个疑心更重、准备更充分的中国市场。
这场围绕芯片的战斗,已经超越了技术本身,变成了一场关于系统韧性、规则运用和信任存续的持久战,谁的系统能扛得更久,谁的规则更能站住脚,谁才能笑到最后,而那些曾经被视为“黄金标准”的美国审批制度,在这场博弈中,正暴露出它前所未有的脆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