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阳市融媒体中心
盛夏时节,新市街道垣坝村的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饱满低垂的黄绿色谷穗在微风中摇曳,掀起层层浪涛,村民们忙碌的身影与丰收的笑语交织成景。这场丰收不仅让村集体经济实现增收突破,更通过产业转型、就业带动,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鲜活动能,成为当地探索特色产业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
在新市街道垣坝村四组,收割现场一派繁忙,村民们挥镰割穗、脱粒装袋,汗水浸透衣衫,笑声却此起彼伏。
新市街道垣坝村党总支书记 罗国军:
我们种植了20多亩小米,每亩大概能收获七八百斤,晒干后约500斤。小米在市场上的价格约为每斤3元,且每年可种植两季,每亩年收入可达3000元左右。
眼前这片希望之田,去年种植着玉米和小麦,但是效益欠佳。今年3月,村集体大胆转换新赛道,引入北方旱作作物小米,利用南方气候优势,实现一年两熟,在市场竞争中赢得时间差。然而新路并非坦途,一层坡地产量高却易霉变,二层坡地霉变少但产量低。面对种植技术瓶颈,村干部带领村民多次拜访农科院专家,在反复实践中成功摸索出“收割后原地晾晒,多日再脱粒”的破解之道。
丰收的关键不仅在于“颗粒归仓”,更在于“卖得好价”。为此,村集体主动对接市场,与简阳石桥挂面厂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形成“种植—收购”的闭环产业链。有了石桥挂面厂的固定回购,销路问题得到了解决,村集体收入有了坚实保障。
新市街道垣坝村党总支书记 罗国军:
我们明年计划把种植规模扩大到100亩以上,为村民增加更多就业岗位。同时,准备打造一个初加工中心,对小米进行简单的初加工,完成包装、晾干等流程后再进行售卖。此外,我们还打算与石桥挂面开展深度合作,打造小米粥、小米面等深加工产品。
产业发展的红利还直接惠及村民。在小米种植过程中,村民在家门口即可务工。一提起产业发展带来的收入,正在田间劳作的村民话语中都是满足。
新市街道垣坝村村民 徐基良:
自今年3月20日起,我便参与村集体经济的小米种植工作,时薪10元,收入可观,还能兼顾家庭。
当下,垣坝村的金色谷浪正见证着产业转型的成效,更预示着乡村振兴的广阔前景。随着特色产业的不断发展,集体经济的活力持续释放,一条以产业兴村、共同富裕为目标的乡村振兴之路正越走越宽广。
新市街道党工委委员 赵云:
下一步,新市街道将进一步帮助垣坝村拓宽销售渠道、增加收入。我们将采取“企业+高校+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积极邀请高校专家加强技术帮扶,力争进一步提高产量、提升品质。最后,我们计划将垣坝村作为试点,若发展成功,会推广至更多村、社区,进一步发展新市街道的杂粮产业链。
记者 | 杨皓萌 谭泽阳
编辑 | 叶雨舟
责编 | 胡禹
审核 | 段晓燕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有涉及版权、新闻线索等事宜请联系028—27222000
喜欢就鼓励小阳一个点赞↓+在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