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批研究生,正在被高校退学。
前几天,某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对6名学生作出退学处理。今年7月,已有3所高校的研究生院相继发布了研究生退学处理的公告——北京某211大学的104名研究生(含外籍)、上海某“双一流”高校的34名研究生、北京某“双一流”高校的28名研究生被予以退学。
注:北京某211大学对91名外籍研究生+13名研究生(共104名)作退学处理
盘点这些年各高校退学研究生的数量,少则几十、多则破百,其总数已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为何有的人,研究生读着读着就“跑路”了?
退学之事,常有
其实,我国高校长期以来采取“清退超期研究生”的做法来控制研究生教育质量。
2010年,华中科技大学对300余名研究生予以退学处理,原因是这些学生长期缺席课程学习,自此开启高校研究生超期清退的先河。
随后,高校清退不合格研究生频繁进入大众视野,如苏州某大学曾在2019年一次性对484名研究生给予自动退学处理,规模不可谓不大。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的一篇论文统计了2010-2020年39所“双一流”高校清退研究生的数量,结果显示,十余年间“双一流”高校共计有超5600名研究生被退学。在已有的清退学科中,工学、管理学与医学三大学科处于清退之首,而军事学、哲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则处于清退末位。某种意义上,清退学科比例愈高者,代表了该学科培养人才所需的时间愈长。
图源:论文《“质量”逻辑与育人逻辑之辩——基于“高校研究生清退事件"的学理探析》
这些研究生退学处理的主要理由无外乎是“超过最长学习年限”。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令第41号),学生符合“学业成绩未达到学校要求或者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的情形,学校可予退学处理。国内高校对最长学习年限均有明确界定,如《四川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规定:“硕士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不得超过4年,学制为2年的专业学位不得超过3年;博士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不得超过6年,直博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不得超过8年。”
不少学者认为,研究生清退是高等教育的一种“减损”行为,有利于研究生教育资源的充分和合理使用;同时也凸显出高校教育理念向“严进严出”转变,是当下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回归和坚守。
除了被迫,还有主动退学
相比于“被退学”的过程性淘汰,“想退学”背后所隐匿的个人意向更值得关注。
案例表明,不少研究生尝试为自己的个人成长路径按下“CTRL Z”撤回键。
今年3月,“复旦大学研究生退学摆摊卖土豆泥”事件在网上引起热议。故事的主人公将自己形容为“一个摒弃优绩主义,可能庸庸碌碌过完这一生的自己”,部分网友表示佩服他重新开始的勇气。
这些研究生,缘何主动退学?
2024年一项基于扎根理论的硕士研究生退学意向研究指出,导生矛盾是硕士生退学意向产生的重要诱因。此外,软硬件资源欠佳阻碍科研发展空间、论文发表的强制规定加剧毕业风险等外界因素,让研究生的学业之旅面临巨大失控命题。多方压力下,研究生个体经由焦虑逐渐走向无助,产生中途退学的想法。
图源:论文《研究生缘何想退学?——基于扎根理论的硕士研究生退学意向研究》
退学,越少越好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从2017年到2020年公示的研究生“退学单”所显示的点击数先后分别是7081、780、460、257次,说明对它们的关注度呈现明显的递减趋势。这或许可以认为退学逐渐被高等教育界内外人士所接受。
不过,纵使“研究生退学是常态,但越少越好”。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教育栏目主编徐瑞哲认为,唯有以教育过程中的培养质量为准绳,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标准和水平,才能让退学者越来越少。
因此,从高校层面乃至全国范围内,都在大力开展研究生培养“提质”行动。
深化招生改革,把好“入口关”
近年来,硕士研究生复试招录改革走向多样化,从“应试筛选”变为“能力导向”,最突出的表现便是复试比重提升,尤其是强化综合面试的考核。
比如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等4个学院在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将复试总成绩上调了40分,由原来的专业课笔试120分+面试100分(面试时间仅20min),变为只有综合面试的260分。此举旨在通过综合素质测评面试筛选出更有科研潜力的人,且取消笔试避免了学生通过机械记忆、校外培训来提高笔试成绩的考核机制缺陷。还有部分高校通过提高本科论文、竞赛获奖等材料的评分占比,使复试评价更立体。
图源:东北大学
强化分流机制,把好“过程关”
如今,高校对博士研究生的学业质量监控不断加强,“分流退出制”(如“博转硕”)正嵌入博士生培养的各个关键环节。
据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4所试点高校率先探索博士生分流淘汰机制。随后,中南大学、西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这一“阵营”。以复旦大学为例,2021年推出《博士研究生培养分流退出实施办法》,明确规定博士生资格考试中评定等级为“通过”的博士生数不高于同一批次参加考试学生总数的90%(意味着至少有10%不通过),且补考结果仍为“不通过”的博士生将予以退学。分流机制的存在,将筛选出不适合做研究的博士生,使其“中途下车”。
严审学位论文,把好“出口关”
加大论文抽检力度、降低查重比例的上限值、实行导师学位论文质量负积分制……高校一系列措施旨在严控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
如厦门大学自2020年起,将研究生学位论文“去除本人已发表文献复制比”由“须低于20%”调整为“须低于10%”,论文去重要求更加严格。《西安交通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的若干意见》指出:导师指导的学位论文被确定为“问题论文”的,会对导师记录相应的负积分;各学院所管辖导师每记-1分,按所涉及的研究生类型和层次扣除1个博士或3个硕士招生计划,足以可见惩罚力度之大。
近十多年来,研究生退学现象在各大高校时有出现,犹如警钟长鸣,促使我们深入探究其原因。
在这背后,或许是学生个体未充分评估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读研只是盲目跟风;亦或是导生矛盾激化、学业压力倍增等诸多客观因素使研究生们不堪重负。
无论如何,规避研究生退学风险,必须有赖于个体、学校与社会三方的协同努力。只有构建起贯穿学业全程的动态评价与支持体系,才能提升研究生教育的整体质量与韧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